一张存款单,如何让一栋楼变成了一张床?
本号是一个综合性的公众号,内容涉及科技、教育、卫生、健康、收藏、文学、历史等,每个方面的内容会不定时更新,欢迎关注!
一张存款单,如何让一栋楼变成了一张床?
来源:犀利客
刚看了江西卫视播出的一段新闻视频,很是感慨——
新闻中说:在44年前的1973年,厦门陈女士家在当地的银行存入了1200元钱。这1200元在当时的中国可是一笔巨款呐——不仅相当于当时月薪25元的普通干部4年的工资、日工值0.08元的成年农民41年半的工分,而且在当时可以盖一栋楼!可是现在呢,陈女士费尽周折终于取出来了,可万万没想到连本带息只拿到了2684元,仅仅能够买一张普通的床!这真叫个“悲喜交加”呀,又让当初想增值保值的陈家人情何以堪?
此视频一出,立即在网上引起了震动和热议。
那么,这“一栋楼”究竟是如何变成“一张床”的?这个“魔术”又是如何实现的?
下面我就来帮大家解析一下:
其实,这“一栋楼变成一张床”的过程,正是几十年来我国货币贬值过程的一个真实写照,尤其是近20年。
视频中说,44年前,大米是0.13元/斤、猪肉是0.7元/斤,一家人一天有1元的伙食就很不错了……但其实在这几十年物价的上涨中,日常生活用品的上涨比起房价、学费和医药费的上涨来都是小巫见大巫,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上,而在我们每个家庭的消费支出中,日常生活的消费比起买房、看病和学费来,也只是占一个极小的部分。
换言之,如果谈货币贬值,只拿日常生活用品(特别是食品)来比较是片面的,但如果只拿买房、看病和学费等来比较呢,似乎也有些偏颇。
那么,究竟用什么来比较才更接近我国真实的物价变动(通货膨胀)情况呢?
其实,有一个方法既简单又最准确,只是许多砖家不用,所以多数人就不知道。
啥方法呢?
其实它就藏在货币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的一句经典名言里:“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皆为一种货币现象。”
啥意思呢?说白一点就是:通货膨胀(或货币贬值)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家发生,其根本原因都与该国的货币发行量直接相关。再说直白点,就是钞票发得太多了。
啥叫“多”?说白了,就是货币发行量超过了其经济增长(专业术语叫M2>GDP),而且是超发得越多,货币贬值也就越多,通货膨胀也就越厉害。
反过来说,我们也可以通过一国的货币发行量来大致计算出该国的货币贬值了多少。而货币发行量,学术界通常都采用广义货币发行量M2,我国央行平时公布的也正是M2。
下面我们就通过44年来我国货币发行量M2的变化,来看看44年前陈女士家的1200元究竟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以及它是如何从“一栋楼变成一张床”的。
根据央行公布的历史数据,1973年时我国的M2是870亿人民币(即0.087万亿),到2017年末是167.68万亿,44年间增长了约1926倍。
换言之,厦门陈女士家在1973年存钱时的1元相当于2017年她取钱时的1927元;44年前的月工资25元相当于2017年的48175元;44年前的1200元相当于2017年的2312400元——确确实实是一笔巨款!如果她能取出231.24万元,现在也能盖一栋二层小楼,可惜她取出的不是231.24万元,而是2684元——凭空贬值了99.9%,只能够买一张普通的床!是不是亏大发了?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成都的汤玉莲婆婆1977年存款400元(当时可买下一套小院),一忘就是33年,2010年发现后连本带息取了835.82元,不够买半瓶茅台(一处小院变成了半瓶酒)
这就是货币贬值。因为货币超发导致的货币贬值。
这就好比一杯牛奶(我们暂且把陈女士家1973年存入的1200元当作一杯牛奶),杯子的容积不变,牛奶是满的,如果往里边冲入了1926倍的水,里边还有多少真奶?但如果你要再买回原来那么多的真奶,就要多付出1926倍的价钱(假如这44年内牛奶的价格不变)!这就是平时大家所说的“钱毛了”或“钱不是个钱了”。这也是为什么业内人士都把央行投放货币叫作“放水”。但往杯子里放水后,虽然里边的牛奶溢出来了,不属于你了,但它们其实并没有凭空消失(因为物质不灭),而是流到别人接在下边的杯子或盆子里去了。
(“货币贬值”示意图)
由此可见,货币贬值并不意味着其代表的财富灭失了,它只是代表着财富的转移。转移到哪里了?无非是两个去处:一个是银行本身,一个是贷款的个人或企业。为什么这么说呢?还是以陈女士家的存款为例:银行本该为储户保值增值,储户把钱存在银行的目的也是为了保值增值,如果真能保值的话,银行在44年后起码应该兑付给陈女士231.24万元,但实际上却只付给了她2684元,那剩下的230.97万元哪里去了?
当然是银行自己留下了;如果银行当时将那1200元转手贷给了某个人或企业,假定还款期限也是44年的话,那44年后这个贷款人或企业应该还款231.24万元,但实际上它可能只还了陈女士取款2684元的2倍(因为有利息),即5368元(只是231.24万元的0.2%),这就相当于是贷款人白用了44年!而如果贷款人到期赖账不还,银行当作坏账注销了呢,那贷款人就是白得了!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国家外管局原局长吴晓灵说“没有那么多坏账,中国哪来那么多富人”
那么,我国银行因处理注销掉的呆坏账或不良贷款究竟有多少?
有公开记载的至少有三次:一是1999-2006年对四大国有银行“政策性剥离”1.4万亿;二是2006-2010年为了“配合股份制改制上市”和“向商业化转型”再次“对四大行的不良贷款进行大规模剥离”约2万亿;三是2016年6月23日银监会透露“过去三年商业银行处置约2万亿不良贷款”。
换言之,这三次大规模“剥离”坏账约5.4万亿,按吴晓灵的说法,单这三次处理坏账,理论上就能产生54000个亿万富翁!
可是,他们成了亿万富翁,谁来替他们买单的呢?当然是广大储户了,其中就包括厦门陈女士这样的储户。因为所谓“处理坏账”,其实就是为他们“剥离”后再增发货币为他们注资,实际就是让全民出份子钱为这几大银行堵窟窿。出了多少份子呢?5.4万亿,按13亿人口计算就是人均4154元,三口之家就是12462元。
所以,货币贬值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财富转移或再分配的过程,而且是从存款人的手里转移到了贷款人或银行的手里去了。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银行成为了我国最赚钱的一个行业,贷款的人都成了富翁,只有存款人越存越穷,越存越买不起房。这都是源于货币贬值。所以才有经济学家说,货币贬值的本质就是“杀贫济富”——因为存款的一般都是穷人或普通人,而能贷到款的人都非富即贵,越贷越富,不富都难。这也是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我国产生了那么多亿万富翁。
而货币之所以贬值,则是因为超发的货币太多了,44年间增长了1926倍(其实主要增长在后20年,详见上图右)。
那么,什么叫货币超发?怎么才算没有超发?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如果是处在经济增长阶段,就需要适当增发一些货币来保证货币供应,以促进经济增长。啥叫“适当”呢?国际上有个公认的指标,即M2/GDP比值<0.7,大于0.7就是货币超发了,就会出现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就意味着财富开始非正常转移了,这是不公平的,应该避免的,所以美国几十年来这个比值一直都在0.6之下波动(见下图左,2015年是0.65,这还是在发生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美国国会批准3次“量化宽松”之后),而我国早就超过2了(2017年是2.03),这就是货币超发很严重了。
那么,究竟超发了多少呢?
根据公式M2/GDP<0.7, 2017年末,我国的GDP是82.71万亿,M2应该<57.9万亿,但实际上却是167.68万亿,超发了109.78万亿,是GDP的1.33倍,M2/GDP=2.03。这就不是一般的超发了,货币怎能不贬值呢?
而我们知道,正常的经济增长,M2/GDP比值应该<0.7,至少不能≥1,因为=1就意味着平均来说大家都白干了,GDP白增长了;而>1就是平均来说大家都赔本了,GDP越增长,大家的生活就会越艰难,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再辛辛苦苦地忙活着挣钱也赶不上货币贬值来得快,你怎么会感到不苦巴呢?
从上图左你就可以发现:在1990年到2015年的这25年里,是我国货币供应量增加越来越快的一个时期,而且M2增加的倍数是GDP增加倍数的3倍多,换句话说,GDP远远没有跑过M2。反映在上图中,就是GDP线跑在了M2线的下方(正常的经济增长应该是相反),而且两者之间的背离越来越严重,并呈加速之势,反映在你的生活感受上,假如你的收入与GDP的增长同步增长的话,就是GDP不管怎么增长你都隐隐感到自己的生活水平没有起色,甚至有一种“挣得不如花得快”的紧迫感,因为GDP增长只有M2增长的1/3;而如果你的收入远远赶不上GDP的增长的话,那你就会明显感到GDP越增长,你的生活越艰难。
而正常的经济增长状态反映在上图中应该是GDP线在M2线的上方才对(见下图中美国的M2和GDP走势),至少这两条线也应该是平行的,具体来说就是,如果GDP线在M2线的上方、你的收入又是与GDP的增长同步增长的话,那么你会感到你的生活质量在改善,生活轻松而惬意;如果GDP线在M2线的下方,不管你怎么努力、挣多少钱都会有一种生存的压力感。
(注意中美两国的GDP和M2走势:美国是GDP线在M2线之上,而我国则相反)
上图的信息量很大,你可要仔细看哟。看懂了,你就会明白为什么美国的GDP增长率比我国低很多,美国人的生活却很富足惬意。因为美国的GDP线一直是在M2线的上方,而且还相距很远!而我们则完全相反。它同时也说明了美元为什么比人民币稳定、值钱,投资者为什么通常都用美元作为避险工具。
从上图还可以看出,我国的M2换算成美元已在2009年超过了美国的M2,成为世界第一大货币国,现在已是美国的近3倍,超过了美元+欧元的总和,而我们的GDP换算成美元却只有美国的60%。
我国的M2为什么在短短的十几年中成为了世界第一大货币国呢?
从上边的两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M2线超过GDP线大约是始于1990年前后的“投资拉动GDP”或“投资驱动型经济”政策开始实行之后,而M2出现加速之势大约是始于2001年加入WTO之后。为什么是加入WTO之后呢?因为加入WTO之后出口急剧增加了(外国关税低),但进口很少(我国关税高),于是就出现了巨大的贸易顺差,加上外资的涌入,再由于实行外汇管制和强制结汇制度,这些外汇进入中国后不能自由流通,都被央行通过增发人民币的方式换了过来,变成了央行的“外汇储备”(为什么我加了引号呢?因为我们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与其它国家或台港澳地区虽然叫法上一样,但含义却完全不同:其它国家或台港澳地区的外汇储备是用它们的财政盈余从市场上购买的,是政府资产;而我们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则是通过增发人民币的方式换来的,是央行的负债)。
那么,央行因收集“外汇储备”一项增发了多少人民币呢?
因为各个时期的汇率不同,具体数据很难说准确,如果按美元兑换人民币平均值1:7和我国“外汇储备”最高时达4.3万亿美元来计算,增发的人民币大约是30万亿人民币(按13亿人算就是人均2.3万,三口之家大约是户均7万人民币)。换言之,央行因为“外汇储备”一项的对内负债是户均7万人民币。而这里边就有外贸企业“出口创汇”的功劳。这么多因“出口创汇”而增发的人民币再通过外贸企业流通到市面上,必然造成人民币的贬值和物价房价的上涨,而这个过程,也是财富非正常转移的一个过程。
而具体到厦门陈女士一家,货币贬值和财富非正常转移的结果,就是“一栋楼变成了一张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联系后台,我们会立即处理,谢谢!
精典回顾:
美国大胆预测:未来300年的人类竟然是这样的!看完目瞪口呆...
美国发布重大科技趋势报告:未来30年,这20项技术将颠覆人类生活